1、固定资产计价的原则和方法:购入的固定资产,以其购入价加由公司负担的运输、装卸、安装调试、运输途中保险费及其他附加费用计价,国外购入的还应包括进口税金;自制、自建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计价;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按固定资产原值,加上改建扩建发生的实际支出计价。
2、固定资产管理办法2022版修订如下:总则 本办法旨在规范财务行为,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3、事业单位应根据规定的标准和分类,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目录,作为核算依据。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报废和转让应经过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仪器的报废和转让需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并报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批准。变价收入应转入修购基金。
4、法律依据:《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固定资产的范围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符合下列标准的列为固定资产:(一)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基本保持原有物质正式形态的资产。
5、为强化全处固定资产的管控,依据《会计法》和相关规范,各机构需建立完善的财产清查制度,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为: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200元以上的物品。
6、法律分析: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领用、变更、报废等,都由行政部统一管理。分发到个人使用的固定资产,由个人管理和保管。
加强监管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近年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扩张确实存在一些风险点,加强统一监管是必要的。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制定明确的指导意见,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领域依法合规经营,避免监管套利和过度风险承担。
同时,金融机构需确保每只产品单独管理,禁止资金池操作和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除非在特定情况下获得豁免。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可能因上述政策的实施而面临规模的收缩,截至2016年底,行业规模庞大,但其中存在大量嵌套产品。
公开发行并上市交易的股票、未上市股权、金融衍生品、境外资产。资管产品禁止投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投资其他非标资产需符合监管部门限额管理,并禁止期限错配等。公募产品不得投资未上市股权和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除外)。
该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中遵循净值管理原则,加强产品的久期管理,确保业务的长期稳健运行。同时,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此外,还强调了对资产分类和计量的规范性要求,以及对产品杠杆水平的限制。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最新规范强调了去保本保收益承诺,以促进市场稳定和金融创新。新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设定了2020年底的过渡期,鼓励金融机构调整业务模式,将非标资产转回资产负债表内,以打破传统的刚性兑付机制。
而关于通道和产品层层嵌套问题,其实总体还是沿袭了央行金融行政去杠杆的思路,主要是要对资管产品正本清源、防止资金在体系内空转,说实话通道这种监管套利的行为还是早点取缔的好,金融机构挣不了几个钱,还背了一身风险,大家都相互冲规模,竞争起来也没意思。
1、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按照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按照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如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等,并准确计算折旧金额。
2、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购置记录:当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时,应立即进行记录,包括资产名称、购买价格、购买日期、供应商信息等。这些信息将用于后续的财务报告和管理。 资本化: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包括购买价、运输、安装和调试费用等)被资本化,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
3、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需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能够合理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财务规划。
4、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例如,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调配和处置,使用部门则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5、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如下:企业在购买固定资产时:借: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管理费用——折旧费(根据固定资产所属的部门计入相关科目)贷:累计折旧。
6、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过程账、卡、物管理,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等,构成了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需遵循一系列原则。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和有关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相关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制定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制度和办法并组织实施,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相关部门根据职责规定,按照集中统分类分级原则,加强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1、法律分析:资管新规的核心是打破刚兑、破除多层嵌套与禁止资金池模式,清理理财乱象,降低分级杠杠,让资管业务回归主动管理本源,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对实体的支持力度。短期来看,清理违规理财资金可能引起市场波动,但长期来看对股市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2、总之,资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核心内容是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创新发展,为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资管新规的核心是终结刚性兑付,这一做法将市场投资风险转嫁给银行,导致保本理财产品增多,潜藏更大风险,最终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
4、四)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五)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